资讯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企业信息 > 正文

中铁物贸总经理陈金亮:加速数平化转型,助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3-05-31 11:33:18 《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


文/本刊记者 杨云飞

随着“十四五”的到来,建筑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既存在城镇化率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利好政策层出等发展利好因素,同时也面临着劳务成本增加、房地产行业发展放缓、劳动力供给不足、数字化和标准化程度较低等制约因素和挑战。

“时代变局背景下,中铁物贸深刻感受到改革整合加速、外部采购联盟和落实新发展理念要求等对于企业长期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挑战。”近日,中铁物贸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物贸”)总经理陈金亮在办公室接受了《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的专访,他表示,挑战中亦蕴含机遇,“作为中央企业,我们需要在变局中把握大势,做到准确敏锐研判,全面科学地厘清发展思路。只要中铁物贸始终坚持做好为主业、为行业生态链创造价值这篇大文章,积极服务主业和行业发展,加速转型升级、加力改革创新、加快发展壮大,就可以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并助力建筑行业实现长期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前不久,国务院国资委明确指出,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行业引领力、全球影响力的供应链领军企业,通过标准引领、数据互联、生态构建等方式,打造一批整合力强、协同性高、辐射面广的供应链平台,有效发挥中央企业在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顶梁柱和压舱石作用。

(中铁物贸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金亮)

打造集物网,凸显数平化转型成果

作为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中铁”)全资子公司,中铁物贸是中国中铁旗下专业从事供应链管理和物资贸易的企业集团。为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国资委的相关要求,中铁物贸近年来主动拥抱“互联网+”,持续推进“数字中铁,智慧物贸”战略,并取得显著成果。

5月31日,中铁物贸即将正式上线建筑行业供应链集成服务平台——集物网。“‘载万物、集大成’,打造国际一流的建筑业供应链集成服务平台,是中铁物贸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中国”战略重要指示、践行中国中铁数智化转型的重要尝试和阶段性成果”。陈金亮介绍,打造集物网同时也是中铁物贸“十四五”期间的核心战略目标,是推进数平化转型的关键一招。

如果将时间的齿轮向前拨动三年,中铁物贸是从2019年就有了向数平化转型的决心。由此,中铁物贸在线(平台一期)于2022年上线并运营,并已实现与攀钢、韶钢、陕钢以及金隅冀东水泥等国内10余家大型上游资源厂商的系统对接,引入上线客户总数突破2000家,实际开展业务的客户超过1800家,接入率超过90%,钢材、水泥交易量分别突破200万吨和400万吨,平台上线首年所服务的线上业务总额便突破240亿元。

“基于平台一期的运营效率,我们很快就实现了中铁物贸八大区域公司以及70余个区域经营中心的全品类管控、全方位服务、全覆盖网络的供应链服务。”初尝平台化运营“甜头”后,中铁物贸进一步加快了数平化转型的脚步。与此同时,中铁物贸党委意识到,要想充分激发集物平台在建筑业大宗商品全流程供应链服务能力,不仅要服务于中国中铁系统内部,更要将服务拓展到外部市场。

随即,中铁物贸开始了集物网(平台二期)的研发。经过为期一年的潜心打造,集物平台二期横空出世。据介绍,集物网平台主要任务是完成“一平台、两中台、三门户、四交易、五服务”的“12345”的核心能力构建:一个平台即集物平台;两个中台即通过构建业务中台与数据中台,实现各门户核心业务能力与服务能力的共享;三大门户即建设“集物网、鲁班工业品、物贸在线”三个独立前端门户主页;四类主要的交易模式包括终端直采、现货(自营与联营)、产能预订、商家直营等在线交易服务模式。

此外,集物网平台更是根据建筑业供应链的特点,自主设计研发了覆盖仓储、物流、供应链金融、快捷采购服务、资讯服务在内的5种供应链综合配套服务模式,从而实现其自身对建筑行业采购与供应链服务能力的数字化与平台化集成。

截至目前,中铁物贸打造的集物平台已经覆盖到钢铁、水泥、工业品、建筑辅料等全品类的综合性大宗商品交易平台,这也是基建央企范围内为数不多能够集成如此多功能的电子化供应链采购交易平台。2022年8月,经过中国中铁批准,中铁物贸注册成立了三级公司——集物科技公司,专门负责集物网的运营工作。

显然,中铁物贸在建筑业供应链集成服务领域,已经快速实现了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飞跃,而集物平台的正式上线,不仅意味着中铁物贸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完成,也是中铁物贸的数字化转型从平台建设阶段转向数字化运营阶段的一个里程碑,更是中铁物贸正式迈向平台型服务企业转型的新篇章。

落实新发展理念,开拓数字化发展路径

不得不说,中铁物贸数平化转型迅速取得显著进展,为中央企业加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样板。

究其原因,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是基于数字中国、交通强国等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引领和国务院国资委加强供应链体系建设的整体部署;“地利”是源于中国中铁集中采购的顶层设计和整个基建行业的巨大物资需求;“人和”是得益于长期以来上级组织、行业协会、合作伙伴、高等院校等大力支持形成的良好生态,以及中铁物贸领导班子和全体员工形成的坚强决心、高度共识以及不断的探索并持续投入,提升了中铁物贸的资源优势、品牌优势和行业影响力。

首先,中铁物贸作为中国中铁专门从事供应链业务、集中采购业务的专业化二级公司,其在建筑大宗物资、建筑材料物方面天然有着大量的需求基础,这也是中铁物贸成立十几年后,做成建筑业供应链“链主”企业的主要原因。截止目前,中铁物贸已与上百家大型资源厂商、金融机构及知名互联网企业等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通过战略合作稳固资源供应,加强资源掌控力与话语权,充分发挥“链主”能动性,营造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生态。

其次,早在2012年开始,中铁物贸就开始在探索集中采购的电子化道路,希望在新的发展逻辑下调整生长路径。2014年1月,由中铁物贸打造的鲁班平台正式上线运营。作为中国中铁指定的集中采购电子商务平台,鲁班平台融合互联网企业思维,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物资集中采购管理和工程项目管理经验,为特大型建筑企业集团量身定做的集中采购平台,成为中国建筑行业的重大创新典范。目前,中国中铁旗下46家企业集团公司和数万家供应商已在鲁班平台开展交易活动,平台支持13000多个项目入网应用,上游注册资源客户已达32万,年交易额突破5000亿元。

不过,在当前正处于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筑墙设垒、脱钩断链严重冲击下的产业链供应链面临安全和稳定性危机,也对国内物贸服务主业构成潜在威胁。“在新的时代格局下,中铁物贸必须坚决扛起保障中国中铁主材供应链稳定的责任和使命,同时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和敏感,提前预判并评估好风高浪急的外部环境对国内大宗物资服务主业和稳链固链上所构成的长期影响和潜在威胁。”陈金亮提出,中铁物贸始终要关注终端客户需求,坚持为行业降本增效提质服务。

“我们的数平化转型升级已初见成效,但还应加大力度、加速推进,以便紧紧抓住此轮行业新生态快速形成的战略机遇。”陈金亮进一步表示,集物网平台的正式上线,不仅符合中铁物贸自身数字化发展的逻辑,也是积极落实国家对于中央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相关要求。

近年来,中铁物贸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国中铁关于发展现代供应链的重要部署,坚持培育核心团队、坚持核心产品自主可控,搭建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供应链服务型企业,通过推进提升供应链集成服务能力和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推动加强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不仅有力支撑了中国中铁产业链主业发展,推动建筑业降本增效并发挥了卓越的创新示范作用,也得到了行业内外的普遍认可。

2021年,中铁物贸从全国266个试点企业中脱颖而出,成功入列国家商务部等八部委第一批94家“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中铁鲁班采购电子商务平台”获工程建设行业供应链创新应用成果一等优秀成果。今年4月,中铁物贸又荣获全国第五批供应链服务企业最高评级——5A 级供应链服务企业。

紧抓战略机遇,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中铁物贸始终站在行业发展前沿,在推动传统供应链企业数平化转型中,坚持高起点起步,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体现了勇毅担当。

不负众望,三年来尽管受疫情因素影响,中铁物贸营收却实现逆势增长,“在中国中铁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新签合同额连续两年过千亿元,营业收入过400亿元。”陈金亮表示,这一业绩创下了中铁物贸的历史新高。

今年开年以来,消费复苏、经济回暖,但需求恢复的压力依然存在。一季度建筑业PMI数据达到65.6的高位,表现确实有所好转,只是复苏力度低于市场预期。“不光是建筑行业,对我们整个供应链企业来说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陈金亮分析指出,当前中铁物贸面临的挑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来自技术更新迭代加速的挑战。伴随大数据、云计算、5G时代的到来,AI技术以及火热出圈的ChatGPT正在给各个行业发展带来颠覆性的可能。这就需要平台型企业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保持对新技术的敏感性。

另一方面,来自平台推广应用的挑战。“现阶段,虽然公司数平化转型升级已初见成效,但还应加大力度、加速推进,以便紧紧抓住此轮行业新生态快速形成的战略机遇。”平台只有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塑造更良好的生态,才能实现共建、共享、共赢的的目标。

陈金亮进一步提出,作为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中铁物贸下一步将继续积极践行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加强供应链建设的有关要求,全面打造精益、协同、智慧、绿色以及国际化的供应链,为中央企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中铁物贸也有信心、有能力,实现建成“国际一流建筑行业供应链集成服务领军企业”的发展目标。(本文刊载于《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2023年第12期)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