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业物流 > 正文

【发力新基建】统筹推进水运业智能升级融合创新

发布时间:2020-05-26 09:23:37 中国交通新闻网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中央层面多次召开会议提及新型基础设施。

参考相关文件和研究,结合行业实际,笔者初步认为,水运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具体应在码头、航道、船舶、管理平台等7个方面发力,并在系统规划、安全和标准制定、政策扶持等方面提前谋划。

融入新技术 感知新信息 拓展新功能

水运行业新型基础设施是指,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信息网络为支撑,面向码头、航道、船舶、运营管理等重点领域,推动其融入新技术、感知新信息、拓展新功能,实现智能升级、绿色转型、融合创新,满足水运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基础设施体系。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新型基础设施分为信息、融合和创新基础设施三大类。总体上,水运新型基础设施属于融合基础设施,但其范围又涉及信息、创新基础设施内容。

因此,水运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应聚焦3个方面:

信息基础设施方面,推动水路重点港区、关键航段等全面感知、传输网络全覆盖,建设完善船舶、码头等互联的水运大数据中心和云平台。加强网络安全与信息系统同步建设,提高水运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应急能力。

融合基础设施方面,推动水运基础设施与信息、网络、新能源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推动水运设施规划、设计等全要素、全周期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绿色化升级改造。推动物流服务数字化,做到全程可追溯,建设、完善港航物流信息资源开放共享设施。

创新基础设施方面,加快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推动港航运行监测预警、安全风险研判、调度指挥等科技研发平台与行业管理系统建设。

提升水运行业信息化水平

建设智能化、绿色化码头设施。结合需求及实际,稳步推进重点港口智能化、自动化码头建设。加快物联网、北斗导航、5G等技术应用。加快集装箱码头、堆场、重点货类装卸工艺流程智能化升级,以及内河煤炭、矿石等大宗散货码头专业化改造,并深度植入绿色化技术。

加大BIM+GIS技术应用力度,完善设施数据库,建设“会说话”的数字基础设施。完善通导一体化北斗地基增强基准站建设。推进基于手持移动终端的智能化系统设施建设。推进靠港船舶使用岸电、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设施等低碳设施建设。

推进数字化、生态化航道建设。推动传统航道数字化转型,建设航道多维数据感知、存储、监测、诊断等动态信息采集和决策支持系统。整合数据资源,关联航道、海事、通航设施管理等部门,完善跨区域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和服务机制。

利用新科技,推进生态航道建设,包括生态边坡、生态护滩、护岸鱼巢等一系列陆域、水域生态修复工程。适应船舶排放控制区的要求,推动船舶尾气污染治理装备、污染物接收设施和排放监测监管设施建设。

推广应用智能化、自主航行船舶。推动船舶航行、作业、动力等相关设备的智能化升级,研制信息和控制集成的新型船用设备。加大智能技术在集装箱、散货、油船和公务船等船型中推广应用力度。完善智能航行通信网络、推动北斗导航等系统专项应用。

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装备迭代设计能力。推进船舶设计、建造等环节协同发展。围绕航运、港口、物流等相关需求,推动船舶航行、靠离泊、营运管理、货物装卸等方面的智能系统建设。

打造一体化、可视化、智能化的港口运营集成系统。加大港口区域基础设施数字化自动化采集、实时储存和动态监测分析力度,优化港口运营管理流程,整合码头运营管理资源。实现港口运输设备、吊桥装卸设备的数字化动态感知、采集。

面向未来,加大港口堆场自动化作业、装卸设备自动化运营、集疏运车辆自动驾驶、自主航行船舶靠离泊等集成系统设施建设力度。升级现有系统,提升一体化运营效率。推动临港物流园区应用物联网、自动驾驶等技术。

建设智能港航物流增值服务设施。现代物流是港口业务和服务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港口物流涉及海陆双向物流系统的一体化打造,涉及海向的航线航班、船舶挂靠动态,陆向的集卡、火车、中转船舶。

应重点优化存量,整合已有相关平台系统设施、数据资源和物流设施信息,建设高度融合的港口物流服务系统设施。推动“互联网+”港口应用,推动北斗系统在港口生产和物流中的应用。在全程物流动态跟踪、物流供应链系统设计以及物流金融、交易计算等方面加强系统整合。支持港航企业建设大型电子商务平台、第三方航运交易平台等。

推动云端公共管理设施建设。建设立足行业、着力全程物流、支撑全球供应链稳定运行服务的、多部门协同管理的政府管理云平台,更好实现口岸通关放行、检验检疫、项目审批等信息共享、一站式服务。

加强对重点物资运输、装卸、储存等全程监管,实现动态可查、状态可控,实施“痕迹化”管理。通过三维建模与GIS等技术,强化大数据分析,对基础信息、动态信息等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关联分析。提升我国公共信息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水平,推动国家间水运数据资源互通共享与国内外口岸联动。

超前推进科技研发创新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大型船舶试验平台、重大水运工程检测、关键装备实际测试基地建设,为水运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基础性科技支撑。

为智能船舶研发应用提前布局重大创新设施,建设满足多场景实船测试要求的水上综合试验场。建设交管雷达、AIS基站、电子围栏、陪试船等水上测试基础环境,构建岸海一体的综合测试与验证平台。加强专业配置,培育研发团队,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完善交通运输港航大数据、全国岸线资源普查等实验室平台建设。

引导企业发挥主体作用

水运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超前性、公益性、动态性、跨行业等特征。随着未来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推进,水运新型基础设施的内涵外延也将发生动态调整变化。

为此,在推进该项工作时,建议政府加强系统布局,加大安全防控和标准、规则制定力度,研究出台扶持政策,积极引导企业发挥主体作用,政企合力为水运高质量发展赋能。

研究开展水运新型基础设施布局专项规划,研究新型基础设施技术标准和实施策略。建议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考虑需求与存量设施改造,做好新旧设施的统筹,技术标准的对接,有序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高度重视技术标准和推进程度差别化,区别推进不同地区和沿海、内河等不同类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水运信息设施系统的安全防控,超前研究涉及智慧港口、感知航道、自主航行船舶等新型基础设施法规、机制、标准、规则。加快自动化码头国家、国际标准体系建设,并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

研究出台扶持政策,鼓励部分地区采取小步快跑策略,开展试点示范,积累经验、逐步推广。鼓励部分水运、物流企业统筹整合电子、信息、互联网等资源,打造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行业标杆企业。加大部门间的协同力度,统筹推进水运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作者单位为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