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世界自贸港相较,中国特色自贸港“特”在哪?
——专访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公布一年多,中国多措并举稳步推进2025年前实现全岛封关运作的阶段性目标。中国在海南建设中国特色自贸港,与世界其他著名自贸港在发展背景、发展模式、政策制度等方面有哪些异同?海南自贸港在促进中国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中有哪些重要作用?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日前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作出深度解读。
中新社记者:您多次参访世界著名自贸港。通过您的观察,中国特色自贸港与世界其他著名自贸港有哪些异同?
迟福林:自贸港有其一般规律,就是拥有世界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可以归纳为五条:(1)实施自由便利的贸易投资政策。(2)实行“三大自由”的金融制度(跨境资金、贸易结算和投融资等自由)。(3)实行以“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等为突出特点的税收制度。(4)实行与国际接轨的法律体系和具有国际公信力的司法制度。(5)实行便利、高效、透明的监管制度。在这些制度与政策安排上,《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体现了对标世界最高水平开放形态。
作为中国特色自贸港,海南自贸港又与其他自贸港有所不同。
首先,时代背景不同。当前,全球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在此背景下建设海南自贸港,就是要在国内发展、区域发展和全球发展的大战略上来思考海南的开放发展。这不仅是一个地区的发展战略,更是区域性重大发展战略、开放战略。
其次,在海南建设中国特色自贸港,要突出中国基本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建设自贸港,这与其他自贸港有根本区别。
第三,海南自贸港的范围是海南岛全岛。海南岛陆地面积达3.5万平方公里,远大于其他自贸港,岛内城市和农村二元结构突出,但目前每平方公里的土地GDP产出只有新加坡的4‰和香港的7‰左右。如果海南的地理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能够充分发挥,自贸港的发展后劲就相当大。
中新社记者: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同时新冠疫情给各国经济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您认为,中国推动海南自贸港建设,当前在哪些领域可同世界展开更广泛合作?
迟福林:建设海南自贸港,目的是打造制度型开放的新高地,打造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前沿地带。海南自贸港重点发展以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热带高效农业为主的产业体系。为此,要打好健康海南、离岛免税购物这两张“王牌”,加快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
更重要的是,海南自贸港作为中国“重要开放门户”,就是要充分发挥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以及背靠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的优势,以加强与东盟经贸合作为重点,提升海南面向泛南海区域的重要影响力。海南自贸港建设关键是要把加强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作为重要抓手,尽快在商品市场、要素市场、技术和人才市场等方面取得突破,使海南成为中国和东盟经贸交流合作的重要区域性市场。
近年来,东盟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有可能在未来几年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由东盟发起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也将于明年生效。中国参与RCEP,对携手抗击疫情、支持经济全球化、推动区域一体化都是重大利好。海南自贸港正处于中国和东盟国家合作的前沿地带,从长期来看,将发挥战略枢纽作用。当前,关键在于如何将中国的巨大市场和东盟的经济增长有效结合。
中新社记者:海南自贸港应如何加强与东盟的交流合作?
迟福林:海南和东盟的交流是多方面的,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推进各类要素市场连接,如共建国际数据交易所、知识产权交易所、热带农产品(橡胶、水果等)现货期货交易所等。
第二,依托东南亚农产品优势与海南自贸港原产地政策,加快农业市场双向开放、技术合作、标准对接,合力打造集种植、加工、包装、保鲜、物流、研发等跨境农业产业链、供应链。
第三,在旅游领域,双方可将邮轮旅游为重点共同建立岛屿旅游合作体,实现客源共享和互送、邮轮航线的联合营销、邮轮旅游危机管理合作、人员入境相互免签等。
第四,推进企业深化合作,共同开拓区域市场。例如,支持中国国内及东南亚国家的企业在海南设立区域性总部,以此为基地共同开拓区域内大市场;支持旅游、农业、医疗健康、数字经济、研发设计等领域的企业共同打造发展联盟,推进实现资格互认、资源共享;鼓励支持各方企业,以比较优势为基础开展双向投资。
此外,推进海南与东盟更广范围、更加多元的人文交流。例如,具备条件下率先在海南有序引入菲佣等技能型外籍劳工,共同推动区域内高校、智库和研究机构间开展学术互访、合作研究、互派学者和留学生等多方面的合作。
中新社记者:我们看到,世界不同文明的地区都有自贸港建设的成功案例,您认为在海南建设中国特色自贸港可以从中获得哪些启示?
迟福林: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我体验过迪拜的餐饮和旅游接待水平,那种无可挑剔的服务使我深有感触。
自贸港体现出一种共同的文化,就是建立高标准的服务体系来满足市场需求。以中国香港、新加坡和迪拜三个成功的自贸港来看,一个是中国的特别行政区,一个是国家类型的自贸港,一个地处伊斯兰世界,三者各有特点,但基本经验都是高度开放、管理灵活高效、服务体系完善、严格的法治化等。建设海南自贸港,应当在制度安排上广泛借鉴这些成功经验。
从全球来看,自贸港建设有共同的要求和标准。海南在借鉴其他自贸港的同时形成自身的特点,例如中国香港和新加坡都有高效灵活的法定机构,这就为海南自贸港的行政体制改革提供了研究和借鉴对象。
在中西方文明中,人类都在不断探求心中最美好的理想生活。在文明交流当中,自贸港作为重要载体,就是在高水平开放中进行深度交流、对话和互鉴。作为东方大国,中华文明一贯以开放心态来学习借鉴他国的成功经验,海南自贸港能将各国经济、社会、人文连接起来,推动东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
中新社记者:香港、新加坡、迪拜等自贸港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美国有100多个自贸区,成功的也只是少数。您认为,中国特色自贸港建设需要注意规避哪些风险?
迟福林:世界上有不同类型的自贸港,一些如港口型的自贸港在完成任务后即退出历史舞台。目前,最成功的自贸港以中国香港、新加坡、迪拜最为典型。从现实来看,海南建设自贸港确实面临着一些风险,例如离岛免税购物政策下产生的“套代购”走私风险。
海南要借鉴中国香港、新加坡等自贸港的成功经验,一方面,以服务贸易为重点,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上全面对接;一方面,推进制度集成创新,建立高效的行政体制和公正的司法体制。此外,还要进一步研究在海南产业基础薄弱、市场流量不大、营商环境有待改善的特定背景下,如何尽快改善营商环境吸引企业与人才,最大限度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建设海南自贸港是一篇着眼未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发展的大文章,要防止急功近利、盲目乐观的倾向。海南若能找准定位,在连接东盟与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当中扮演好特殊的战略角色,就能逐步成为一个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自贸港。
受访者简介:
迟福林,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院院长,先后受聘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特聘教授;国家"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市场监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山东、海南等地方政府决策咨询顾问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中国发展研究奖、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等多项荣誉,入选"影响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的100位经济学家"、《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经济学卷)》。
最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