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企业案例 > 正文

全国棉花交易市场:棉花物联网应用服务网络建设项目

发布时间:2015-10-09 10:47:36 全国棉花交易市场

一.应用企业简况

全国棉花交易市场根据国务院〔1998〕42号文件批准设立,主办单位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作为我国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产物和棉花行业的综合服务平台,交易市场1999年成立以来,主要功能是服务于国家棉花宏观调控,打造棉花综合服务平台,主要工作是组织国家政策性棉花的交易,为国家对棉花实施宏观调控服务,以及开展商品棉交易、资金、物流监管、信息等综合服务。

二、项目介绍

棉花物联网项目经过多年建设,已经完成了125个仓库的初步视频覆盖以及淄博鼎盛仓库的有源RFID电子标签试点覆盖,经过多轮实践,总结出了多个对棉花仓库进行信息化覆盖的实施方案:

2.1 通过摄像头进行精密视频覆盖,实现每批标注

根据每个仓库面积及库容,配置安装相应数量的视频摄像头,每个摄像头覆盖约1500吨棉花,可以实现在视频画面上对每批棉花进行视频标注,并实现移动侦测功能,如果实现标注的棉花出现移动、出库等行为,均会引发后台系统警报,确保棉花时刻处于监管之下。

以新疆仓库应用情况为例,新疆自治区政府确定的 “新疆棉花专业监管仓库”44家,平均每个仓库需安装约60个摄像头,通过对这些仓库的视频系统全覆盖,实现400万吨在库棉花的精确标注,为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政策的顺利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2.2 通过摄像头进行大面视频覆盖,辅以有源电子标签

由于视频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大面积范围内进行标注棉花物理位移的监控预警,防止监管棉花的违规出库,强调的是事中、事后的监管。为进一步防止监管棉花的重复质押,全国棉花交易市场进一步研发了有源电子标签系统,不仅完善对监管棉花物理位移的监管,更从根本上杜绝了重复质押的操作空间。

主要是对于在交易市场进行仓单质押的棉花,以批为单位,配置内置有源RFID电子标签的垛头卡,垛头卡上详细标注了该批棉花的所有信息,可以防止在质押棉花被重复质押的情况。有源RFID电子标签内置有震动感应器和温度感应器,可以实时监测在质押棉花的在库情况,防止在质押棉花私自出库的情况。

2.3 通过无源RFID电子标签覆盖所有棉包

目前,无源RFID电子标签经过多轮实验,已经发现了解决棉包无线电信号穿透问题的可能性。如果解决了无线电信号穿透棉包的技术瓶颈,即可以配合专业仓储业务,在轧花厂环节即每包棉花植入无源RFID电子标签,这样便能实现使用手持读卡设备进行移动巡库功能,大大提升查库时间,节省人工查库成本。同时,手持读卡设备还能植入GPS芯片,将棉包的位置信息也回传至交易市场服务器,增加查库信息的真实性,将不同时期的查库信息进行比对,掌握棉包位置变动情况。也能实时监测每包棉花的出入库及运输情况,实现每包棉花从加工到仓储物流到销售使用所以环节的流转情况全面监测统计功能。

目前新疆棉花总产量为430万吨,约合1900万包,内地棉花总产量为206万吨,约合900万包。如优先在新疆实现每包棉花在加工出厂环节即配置无源RFID电子标签,则每年需约1900万个无源RFID电子标签。

 

三、信息化主要效益分析与评估

3.1项目建设的直接经济效益:

项目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营后,将会形成集棉花仓储、物流配送、贸易流通等产业链为一体的自动监管网络和体系,有利于降低棉花物流成本,提高棉花流通效率,提升棉花产业链的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预计每年实现棉花入库量400万吨,年交易、配送棉花150万吨的规模,实现年收入1亿元的效益。

3.2项目建设的社会效益:

1、项目建设有利用于提高棉花仓库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和棉花物流的智能化监管水平。

交易市场目前建立起了覆盖全国的第三方监管网络和体系,特别是仓库远程视频信息采集项目的建设实施,大大提高了交易市场第三方物流监管的能力和水平,有效的保障了信贷资金的安全和物流融资业务的顺利开展。但是在对棉花仓库管理、棉花物流监管方面仍然面临着一些具体问题:比如,交易市场虽然制定了严格规范的仓库管理规章制度和棉花出入库作业流程,但是对仓库是否遵照执行只能依靠人工去抽查;交易市场建立的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和业务棉花监管模式也只局限于交割监管仓库的“进出”监管服务,对于仓库之外的处在流转环节的棉花却无法实现监管;即便是在仓库内部,也只局限于保证在库棉花的安全,对棉包内在的质量信息无法感知和自动检测,更无法实现仓库内指定棉包的定位与组批,交易流转的效率并不高。

本项目建设通过在仓库部署安装物联网终端与设备,建设以RFID标签为基础的棉包信息采集系统和数字仓库系统,利用RFID标签、传感器、控制器的技术优势与特点,将仓库管理的规章制度、业务棉花出入库作业流程、业务棉花监管流程等内容以数字化方式表现出来,建立业务流程管理模型和应用软件系统,实现对仓库流程执行的智能化监控,提高对仓库的管理效率。项目建设的以RFID标签为基础的棉包信息采集系统与交易市场远程视频采集信息系统相结合,则可以实现对棉包内在质量的自动检测、以及棉包跨部门、跨区域、跨系统的自动定位和跟踪,实现仓储棉包管理的智能化和物流监管的智能化。

2、项目建设为国家运用财政补贴等宏观政策缓解、改善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物流瓶颈难题提供了可能,对优化中国棉花产业发展布局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新疆是我国棉花的集中产区,占中国棉花产量的三分之一多;目前,作为全国商品棉流转量50%、占新疆全区棉花产量的90%的棉花,主要通过铁路运输方式运送到内地。2007年国家财政出台的新疆棉出疆移库补贴政策,对在新疆棉花通过铁路运输移库到内地销区的棉花给予补贴;这一政策对于降低新疆棉的运输成本,提高新疆棉的市场竞争力产生了积极作用,但是客观上又让铁路成为疆棉外运的主渠道,大量棉花积压无法出疆,铁路运力紧张的矛盾更加突出,不少企业呼吁加强铁路运力的同时,对新疆棉汽运给予补贴,以缓解内地市场棉花缺口。国家有关部门也正在考虑对汽车运出新疆的棉花给予补贴。但是在实践中,如何对通过公路运输移库到内地销区的新疆棉进行认定,存在较大操作难度:因为相对于铁路运输与海运来说,公路运输不具备相对统一规范的运营流程与标准,公路运输证明作为流转货权的凭证,也不像铁路运单和海运提单那样,具有较高的公信度和唯一性。

本项目的建成将会使这一难题迎刃而解。项目建设借助于物联网技术,分别在新疆和内地的交割监管仓库内、在运输棉花的车辆上部署安装物联网终端及设备,在棉包上加装RFID标签,拥有相应权限的仓库以及涉棉企业可以在棉包流通过程中,对电子标签进行标准化读写操作,记录棉包的整个流转过程,通过物联网标签将棉包与在监管仓库、交易平台、物流配送的流转实时可信的关联起来,从而为国家相关部门以及交易市场的用户提供商品棉包的在线监测、定位和双向跟踪等实时的智能化感知服务。通过这一系统,不仅为国家对通过公路运输等其它运输方式实施的出疆移库进行认定与补贴提供了可能,还可以简化审核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借助于棉花流通物联网专业网络环境,还能够针对特定用户的需求,对流通中的棉包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智能化区分,提供个性化的监管服务,例如:农发行贷款的棉花、大包棉、地产棉等等,对于国家有关部门及时监控棉花的流向与动态,出台相应的补贴与调控政策、优化棉花产业发展布局提供了条件。

3、项目建设有利于精确统计我国棉花流通库存,为建立科学、权威、可靠的棉供给市场信息监测和发布体系提供重要保证。

近年来,我国棉花市场信息“失真”问题比较突出,统计指标体系不完整,统计方法不科学,常与市场价格实际走势相背离。棉花生产、流通、消费数据统计不准,不仅给棉花经营企业和纺织企业把握市场带来难题,也给国家对棉花市场的调控造成困难,而且严重影响我国棉花产业健康发展。

项目建设分别在参与示范的轧花厂、纺织厂,交割监管仓库部署安装物联网终端及设备,建立基于RFID标签的棉包身份证制度,通过棉花交易市场搭建统一的基于物联网的棉花流通综合服务平台,将流通中的棉花纳入第三方规范监管,通过统计加工棉包的数量,可以准确地获得棉花产量;通过统计特定时点国家认证棉花仓库纳入规范监管的棉花库存数,可以得出我国棉花商业库存数,结合其他手段统计出纺织企业棉花库存数,即可随时获得任何时点的比较准确的我国棉花库存数,从而为国家对棉花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以及为我国建立科学、权威、可靠的棉花市场信息监测和发布体系提供重要保证。

4、有利于降低棉花物流成本,提高棉花流通效率。

我国现行棉花检验主体分别为棉花加工企业、纺织企业和纤维检验机构,此外,棉花经营企业也配备了专人在棉花采购环节进行现场检验,这样的检验体制主体众多,任何一个环节或企业的检验都难以为其它企业或环节所接受和认可,加上棉花所有权人普遍对他人的仓库缺乏信任,从而形成棉花每变更一次货物所有权人就需要移库一次、开包检验一次的现象,造成重复劳动和社会资源的浪费,客观上增加了棉花流通成本,降低了流通效率,棉包破损率也大幅度增加。据测算,我国棉花从加工厂到纺织企业平均需要移库5次左右,每吨棉花增加的直接物流费用(包括装卸、重复开包检验、运输等)超过400元。全国生产的棉花按400万吨跨区域流通计算,每年直接物流成本增加16亿元以上。

本项目建设了基于物联网的棉花流通综合服务平台,棉花货权人可以通过该平台和物联网专业服务网络,实现对其棉花在流通过程各环节的在线监测、定位、质量追溯等实时的可信感知,确保了通过该平台智能化监控的棉花质量、重量的公信度和权威性,同时,借助于该平台以及交易市场建设的远程视频信息采集系统在内的第三方监管体系,能够实现在库棉花的安全保管,这样在棉花购销过程中就无须多次移库,并可以有效避免多次开包、重复检验现象。这样做,实现了棉花物流、商流和信息流的有效分离,减少了重复出入库费用,大大降低了棉花物流成本,提高了流通效率。

5、项目建设有利于促进棉包质量追溯制度的建立,推动质检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

当前,以大包棉加工、仪器化公检、信息化编码为标志的中国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在改革推进过程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仪器化公证检验结果及其条形码质量标识的权威性和公信度尚未形成,仪器化检验的棉花所占市场份额没有明显优势。从技术角度讲,条形码系统本身存在着技术局限性,不能提供整个流通过程各个节点信息自动连续采集读写的技术支持,并存在易损、易拆换等安全漏洞。

本项目借助于物联网技术,在棉花领域建立统一的可兼容支持条形码的棉包信息采集系统:在交易市场各地的第三方监管仓库内、在参与示范的轧花厂、纺织厂、运输棉花的车辆上安装物联网终端及设备,在棉包上增加RFID标签,拥有相应权限的涉棉企业可以在棉包流转过程中对RFID标签进行标准化的读写操作,形成棉花质量监管、棉包质量追溯的链条。在建成的棉花物联网服务网络平台上,每一棉包从出厂到交易、到物流配送、再到纺织厂,整个流转过程可以实时监测、跟踪和追溯,从而实现对棉花流通和质检环节的透明化和统一化管理,切实提高棉花公证检验的权威性和公信度,从而进一步推动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