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大宗商品 > 正文

去505万吨粗钢产能 武钢宝钢合并后计划年内完成

发布时间:2016-10-11 10:05:56 证券时报

十一长假过后首个交易日,宝钢股份与武钢股份双双迎来开门红。中国宝武合并方案正式披露后,宝钢股份、武钢股份在昨日迎来复牌,开盘后便双双涨停,武钢股份报收3.04元/股,宝钢股份报收5.39元/股。

据两家公司的公告显示,宝钢、武钢本次合并的具体方式为:宝钢股份向武钢股份全体换股股东发行A股股票,换股吸收合并武钢股份;宝钢股份为本次合并的合并方暨存续方,武钢股份为本次合并的被合并方暨非存续方;武钢股份现有的全部资产、负债、业务、人员、合同、资质及其他一切权利与义务由武钢有限承接与承继,自交割日起,武钢有限的100%股权由宝钢股份控制。

虽然,重组的消息已经公布,但之后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昨日,有不愿具名的分析师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去产能可能是宝武要面临的首要问题。

宝武承诺去产能

9月30日晚,宝钢股份和武钢股份回复了上交所问询函,并对市场关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解答。两大上市钢企强调,本次宝钢股份换股吸收合并武钢股份后,双方将在采购、销售、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等方面产生协同效应;将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资产质量、改善财务状况和增强持续盈利能力;同时此次交易有利于落实国家去产能政策,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提高钢铁行业集中度。

据记者了解,宝钢股份、武钢股份2016年至2017年内,需分别压减465万吨、140万吨粗钢产能。宝钢股份、武钢股份将争取在2016年底提前完成上述两年去产能目标任务。

宝钢股份和武钢股份还表示,将按照宝钢集团和武钢集团压减产能责任书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节点,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和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按质按量完成钢铁产能压降的目标任务,两公司压缩产能的计划不会因合并而受影响。

“争取在2016年底提前完成上述两年去产能目标任务。”宝钢方面称。

有分析师指出,宝武重组收到上交所问询函,一定程度将影响钢铁去产能的走势。“如果因宝武重组,两家企业去产能目标就此终止,有可能会在行业产生一种示范效应,其它钢企去产能任务也可能受到影响,也通过重组来规避去产能。若宝武这样的龙头钢企强强组合后,仍然要去产能,那么其他钢企将没有推托去产能的理由。因此对钢铁行业来说,宝武去产能是否会真正执行到位,将备受行业关注。”上述分析师说。

在业界看来,做大规模与做强是两个概念。在做大规模的时候,技术上能否保持领先真正做强,将决定钢企在行业中的江湖地位。有分析人士指出,今年上半年,宝钢股份累计削减成本约38亿元,实现净利润36.2亿元,成为国内盈利能力最强的钢铁公司。武钢的表现同样抢眼,上半年,武钢股份实现净利润2.73亿元,对比去年亏损75亿元的境况,财务状况实现大幅改善。合并后的宝武钢铁将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钢铁企业之一,凭借整合的研发和技术优势、成本优势,公司资产质量、财务状况有望进一步改善。

而对于转型升级的问题,业界认为两家公司未来将聚焦于高端领域产品。在宝钢和武钢的核心优势产品中,包括汽车用钢、硅钢、镀锡(铬)板、工程用钢、高等级薄板等,这些都是现代制造业的重要原材料,市场前景良好。

钢铁去产能潮将到来

随着宝武集团的成立,有行业内分析师指出,我国钢铁行业去产能的又一个高潮或将随之而来。不过,该分析人士也表示,目前去产能尚存在不少问题,更具体来看,去产能工作千头万绪,比如:哪些企业需要去产能?哪些监管指标切实有效?去产能的责任主体都包括谁?相关配套政策是否覆盖问题点?去产能过程中激励机制如何发挥作用?这些是不少企业当下非常关心的问题。

这些问题理顺之前,钢铁行业去产能的效果并不“理想”。根据8月4日部际联席会议通报显示,2016年上半年,钢铁去产能达到1300多万吨,是今年目标任务(4500万吨)的30%左右。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全国粗钢产量3.99亿吨,同比下降1.1%。但今年6月份,国内粗钢产量达6947万吨,折合日均产量231.5万吨,超过4月份231.4万吨的历史峰值。上半年钢企普遍通过复产获得了收益,即使遇到下半年市场过热后的冷静期,抱着“扛着”、“吃老本”想法的企业也不是个别。

“去产能还将是未来钢铁业的主旋律,而去产能总的原则应是尊重市场规则,多采取市场化手段,政府适度干预,综合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和法治办法,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有市场分析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但由于我国钢铁企业多数为国有企业,受各地方政府保护和政策干预较多,一些地方在去产能过程中过分依赖政府行政推动,甚至出现政府行政式推动甚至代替市场作决定的情况。尤其突出的是,不考虑各地资源要素条件、市场需求状况和产业竞争力水平,简单草率地通过“按区域分派、按企业分解、按装备划线”的方式落实去产能任务。这种政府强行指定或分配的硬性方式既忽略了各地钢铁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也难以发挥市场优胜劣汰的作用。

相关阅读

首页